深化改革创新实践打造海派文化的精品教育
——黄浦区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推进阶段情况概述
2015年5月,黄浦区被批准为整体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黄浦教育坚持从区域教育发展基础与现状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合力统整与项目推进相结合,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全面发动、上下联动,形成区域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目标导向,系统设计,明确黄浦教育的价值追求
黄浦区教育事业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有25所百年老校名校,全市历史最悠久的中学、第一所现代学制的小学、第一所教会女子中学以及最早中外合作传授现代科学知识的中学、近代第一所职校都在黄浦,形成了黄浦独特的教育优势。
黄浦教育始终以区域目标为导向,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为目标,树立“服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核心理念,围绕创建“最具海派文化特点的大都市核心区域精品教育”的发展定位,因地制宜,系统设计,努力推动教育转型发展。
注重黄浦教育的文化品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海派文化独特风格深深融入了区域血脉,海派文化的开放、多元、创造的特征为黄浦教育注入活力,传承融合、整合提升,已形成黄浦教育特有的文化底蕴。
提升黄浦教育的育人品质。坚持“育人为本,关注差异,改革创新,内涵发展,追求卓越,提升品质”的工作方针,优化教育发展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办学品质,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更高水平的优质黄浦教育。
凸显黄浦教育的特色品牌。采取区域整体推进、学校自主建设、特色项目驱动、分阶递进提升的思路,引导学校立足自身办学基础、办学传统、文化积淀、学校特点以及办学资源等,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聚焦特色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整体推进黄浦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二、问题导向,攻坚克难,展现黄浦教育的实践智慧
面对教育的发展与挑战,黄浦教育凝心聚力,求实创新,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凸显亮点,创新工作载体,推动内涵发展。
在立德树人培养上求突破。进一步建设好区域品牌“文文明明幸福行——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项目,形成区本课程实践、校本课程建设以及特色课程辐射。以黄浦区学生社会实践护照为载体,利用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博物馆、周公馆等丰富的德育资源,推进了“黄浦区中小学生海派文化实践与体验活动”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体验海派经典,传承海派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建设。
在学校课程建设上求突破。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要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黄浦教育从对学校学生发展的课程计划、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及特色课程的共建共享、教师课程意识和水平、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与实践研究,进一步提升区域课程建设的品质,探索区域推进课程领导力提升的行动路径,研究构建符合学生兴趣特长发展、彰显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区域特色课程图谱。
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上求突破。继续推进“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应用,全面完成各类区教育业务平台的全面整合,构建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黄浦区教育决策支持系统(EDSS),为黄浦的教育行政管理和教学业务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聚焦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分析研究,依托于区教育学院的学业质量监测分析平台和卢湾一中心小学“云课堂”“云随性”等学校特色的学习测评分析系统等,从区、校两个层面深入开展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对师生教与学的过程数据采集挖掘,教学数据的分析处理与呈现,开展基于分析的教学诊断与干预,有效促进师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从而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推进教育国际化上求突破。不断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在全球化环境中走向世界,努力让黄浦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世界情怀、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充分发挥区教育国际交流中心研究功能,以课题为引领,组织开展中外教学研讨、国际教育论坛、国际教育沙龙以及在区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比较研究,从而促进区域教育国际化的纵深发展,提升区域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三、需求导向,分层推进,提升黄浦教育的育人品质
学前教育普惠优质。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搭平台、强合作、高覆盖、优内涵”,提供优质、多样的早教指导服务,争创0~3岁早教科学育儿示范区。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规律,坚持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强调学习方式的低结构、游戏性和情境化,强化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性、体验性与多元性,助推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试行“幼儿健康监测与分析平台”,探索建立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动态监测、分析、反馈、干预、改进机制。依托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所,引领基地幼儿园,以点带面,开展“基于脑发育规律的儿童早期学习的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义务教育高位均衡。融合贯通,有序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有序组建了跨小、初、高全学段纵向衔接由5所学校组成的格致教育集团,形成了由6所学校组成的向明教育联合体,由4所学校组成的卢湾教育小区,由12所学校组成的初高中6大教育协作链;小学学段按照办学特色、资源互补的原则,组建了5所小学牵头,覆盖区域内全部29所小学、横向合作互联的五大教育协作块,初步达成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办学行为互联互通,办学质量互促共荣,区域教育品质整体提升的目标。将遵循“逐步推广、逐步发展、逐步突破”的原则,加大对集团内部资源共享、制度创新等政策支持改革力度,进一步促进集团化办学、新优质学校从外延走向内涵发展。
高中教育特色多样。结合黄浦区高中教育发展实际,市八中学男生班在全市首创的实践探索,光明中学的法语特色已产生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已列入中法两国政府签署的11所法文课程项目学校;大境高中、大境初中和上外黄浦小学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办学,探索大中小学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敬业中学的财大商科实验班,培养商科综合素养优秀的高中生等实践,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今后将继续加大“分类指导、分阶提升”的实施力度,指导学校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合适的特色发展方面,设计惠及全体的特色普通高中发展方向,为特色普通高中建设提供必要政策支撑,以促进全区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
“两大教育体系”融合贯通。实施政府牵头、街道为主、各方参与、协同推进策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共建共享的终身教育供给机制。充分挖掘利用丰厚的社区教育资源为教育发展服务,积极鼓励社区、单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改革与管理,使社区成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使社区教育成为学校发展的依托和延伸。积极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线上服务,将“学在黄浦”微信公众平台覆盖区域内成人教育,建立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制度,建立个人电子档案,累计学习积分,为所有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四、发展导向,创新机制,凸显黄浦教育的整合优势
加强队伍建设,发挥人才优势。进一步探索中青年骨干、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特级教师等各类领军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鼓励校长和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办学特色和教学风格,造就一批具备教育家基本素质的名师名校长。
服务精品教育,做强资源优势。改善并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与配置的机制。细化并实施《黄浦区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根据减少数量、适度规模、提高质量的要求,调整优化学校布局。
创建具有学校文化特点的校园环境。积极推进小学空间环境创意设计等项目,鼓励学校通过创新实验室等项目的建设,格致中学的FabLab创智空间、向明中学的“科学与艺术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多样性创新实践的平台。
加强区青少年艺术、科技活动中心功能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区域内中小学科技艺术教育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区域内特色优质文化资源,推进社会艺术场馆、专业院团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有效衔接,深化“科教”“体教”“文教”等实践探索。
推进教育治理,完善督导优势。建立健全权责分明的教育治理机制,区内建立有统筹领导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明晰政府职能边界。建构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各类教育主体各司其责、合力推进改革发展的“管办评”制度体系,形成有效的行政部门决策、学校执行、督导室监督等相互制衡又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
深化依法办学,体现协同优势。支持校长依据法规章程规范办学,以教育家精神自主办学,以尊重教育规律的文化自觉特色办学,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激发学校发展活力。
健全与相关委办局协同合作、齐抓共管、联动互动的推进机制,增强教育部门服务市民的有效性。协同区人保局研究制定支持学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及教师校际流动等方面的政策。协同区财政局等部门,在经费使用支持学校自主发展方面有所创新。落实与发改委、规土局、房地局的定期会议制度,落实教育发展的建设项目,统筹协调,全面有序扎实推进综改各项工作。
总之,今天的教育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突破阶段,改革创新、内涵发展,追求卓越、实现超越,黄浦教育综合改革将不断走向深入。
(撰文:黄浦区教育局局长姚晓红本文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16年6B刊)